News attention

新闻关注




%{tishi_zhanwei}%

21

2020

-

02

科研快讯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研究进展(二十一)


1. 2019-nCoV疫情快讯

■ 2月19日,姜世勃、郭德银、石正丽等7名中国病毒学专家以“需要为新型冠状病毒拟定一个独特的名字”(A distinct name is needed for the new coronavirus)为题,在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发文,建议为新型冠状病毒重新命名。

“CSG(国际病毒分类学委员会(ICVT)冠状病毒研究小组)宣称,他们无意在介绍另一种源自‘SARS-CoV’的名称时提及‘SARS’。”作者写道,“然而,SARS-CoV的命名的确是根据SARS这个疾病来命名的。若将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SARS-CoV-2’,实际上意味着它会引起SARS或类似疾病,对缺乏病毒学知识的科学家和公众而言尤其如此。”
作者同时指出,新的病毒名称也与其疾病名COVID-19不一致。作为自然出现的一种病毒,“SARS-CoV-2”与其他所有SARS样冠状病毒(SL-CoV)或SARS相关冠状病毒(SARSe-CoV)的基因组序列是不同的。

截至2月17日,COVID-19在中国和其他24个国家已导致71331人感染和1775人死亡。作者表示,新型冠状病毒在生物学、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等方面都有别于SARS。因此,将其命名为SARS-CoV-2实际上是误导。对于这样一种明显受到国际关注的高流行性病毒,它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名称。

另一方面,2019-nCoV仍在演变中,现在预测当前疫情发展的最后结局还为时过早。一些专家预测,2019-nCoV可能演变成一种低致病性但高传染性的人冠状病毒。这种病毒可能在每个冬天卷土重来,就像导致季节性流感的病毒一样。

若如此,作者认为,对那些由COVID-19疫情所波及到的国家来说,“SARS-CoV-2”这个病毒名字可能会对这些国家乃至全世界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他们写道,“人们一想到‘SARS’的再现就会产生恐慌。旅游者和投资者可能不愿意访问一个‘SARS’正在流行或暴发的国家。”

“人们也可能认为,2019-nCoV和SARS-CoV一样,一旦此次的流行结束,就不会再次出现,因此而失去警觉性,他们也就可能不会做好防控2019-nCoV在下个冬天再现的准备。”因此作者们建议将“SARS-CoV-2”改名为“2019人类冠状病毒”(HCoV-19),使其与SARS-CoV区别开来,同时与WHO关于疾病的命名COVID-19保持一致[1]。

■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月19日新闻发布会上,主持人表示,“新增确诊病例总数已连续15天下降,新增死亡病例数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2月18日,湖北除武汉以外地区新增治愈出院病例已连续4天大于新增确诊病例;同时2月13日至今新增确诊病例数呈显著下降,累计确诊病例数增幅趋于平缓,说明随着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和全国对口医疗支援力量的加强,湖北省疫情得到较好控制,治愈率不断提高。”

另外,对于如何处理既要工作又要做好个人防护的关系问题,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李涛建议, “工作场所要全程佩戴防护口罩。工作场所存在粉尘和毒物的,既要考虑对新冠肺炎的防控,也要考虑对所接触危害因素的防控,还要注意口罩防护效率和密合度是不是符合要求。在办公场所办公,一个人办公可以不戴口罩,但多人办公时建议佩戴口罩。有条件的办公场所应该适当加大座位之间的距离。要注意保持工作服、座椅套等织物的清洁并定期消毒。建议加强手部卫生措施。养成勤洗手、正确洗手的习惯,不能确定手是否清洁的时候避免用手接触口鼻和眼睛,要减少手接触公共物品和部位。要定期对工作台、操作按钮等物品的表面进行消毒。对于多人操作的设备,要对接触部位比较多的表面或者配件进行消毒,如果工作作业允许佩戴手套可以佩戴手套作业。再就是减少人群聚集,避免到人群聚集尤其是通风条件比较差的场所,外出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和手部卫生。企业有食堂的可以实施错峰就餐,或者打包到各自工位、休息室就餐,也可以提供盒饭,鼓励员工自带饭盒。就餐时要注意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减少交谈。要注意自己的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发热、乏力、咳嗽等症状要避免接触他人并佩戴口罩。要按照规定及时到指定医院就医,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在去医院的路上以及医院内,一定要全程佩戴防护口罩。”

■2月18日,安徽省卫健委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行共建公共卫生联合实验室签约仪式,双方探索建立各领域科研力量密切合作的科研攻关机制,加快病毒溯源、传播力、传播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科大研究发现了炎症风暴机理,对救治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可能起到很大作用。

“目前,实验室最急迫的工作是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开展科学研究,实验室正在通过大数据分析,针对病毒发生的曲线、溯源的情况、患者在感染病毒之后发生的生理变化开展研究。”中科大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执行部长、生命科学学院执行院长薛天介绍,“通过研究发现,过度免疫反应会产生炎症风暴机理。炎症风暴是新冠肺炎患者向重症和危重症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款老药很可能有效阻断它。我们正在和安徽省卫健委开展密切合作,推进多中心临床研究。”

据悉,炎症风暴,即细胞因子风暴,是由感染、药物或某些疾病引起的免疫系统过度激活,一旦发生可迅速引起单器官或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终威胁生命。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诱发炎症风暴的关键细胞因子,阻断其信号传导,将大大降低炎症反应对病人肺组织和多器官的损伤。

2. 2019-nCoV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2月19日,西湖大学周强团队在预印版平台bioRxiv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of dimeric full-length human ACE2 in complex with B0AT1”的研究成果。周强团队率先利用冷冻电镜技术成功解析了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的关键-人ACE2的全长结构。他们通过共表达的方法获得了ACE2与肠道内的一个氨基酸转运蛋白B0AT1优质稳定的复合物,并利用西湖大学的冷冻电镜平台成功解析了其三维结构,分辨率达到2.9埃,对于病毒识别至关重要的胞外结构域分辨率为2.7埃[2]。清华大学全球健康与传染病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教授认为,“总体而言,ACE2全长结构的解析,将有助于理解冠状病毒进入靶细胞的结构基础和功能特征,对发现和优化阻断进入细胞的抑制剂有重要作用”。
■2月19日,之前发表在预印版平台bioRxiv的文章“Cryo-EM Structure of the 2019-nCoV Spike in the Prefusion Conformation”,经同行审议后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来自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T Austin)的一支团队利用冷冻电镜技术,揭示了新冠病毒表面S蛋白三聚体的高清结构。这一信息对于了解新冠病毒如何识别和进入细胞,以及如何对其设计有效的疗法或疫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3]。

■2月18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Sebastian Hoehl等人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线发表题为“Evidence of SARS-CoV-2 Infection in Returning Travelers from Wuhan, China”的通讯,该研究对126位曾经在武汉呆过的人进行了筛查,发现没有任何症状的人可能会携带2019-nCoV。在114名无症状但接受核酸检测的人员中,2人被检出新冠病毒(其中1人随后发生极轻微症状,但无发热),且从这两位病毒携带者分离的病毒可感染人细胞系,提示其具有潜在传染性。随后,将这两个人从队列中分离出来,并转移到法兰克福大学医院的传染病科,以便在第二天进行进一步评估和观察。在医院病房中进行彻底评估后,在一名患者中观察到了皮疹和轻微的咽炎。入院后7天,两名患者均保持良好状态且无发热。在没有发烧,没有感染迹象或仅有轻微感染迹象的人群中,通过常规的症状筛选方法,可能会让这群人不能被及时筛选出来。

参考文献:

[1] Jiang S, Shi Z, Shu Y, et al. A distinct name is needed for the new coronavirus. The Lancet.

[2] Zhou Q, Yan R, Zhang Y, Li Y, Xia L. Structure of dimeric full-length human ACE2 in complex with B0AT1. bioRxiv 2020:2020.02.17.951848.

[3] Wrapp D, Wang N, Corbett KS, et al. Cryo-EM structure of the 2019-nCoV spike in the prefusion conformation. Science 2020:eabb2507.

 

供稿 | 坪山生物医药研发转化中心、科研部

编辑 | 鲍 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