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attention
新闻关注
11
2020
-
03
科研快讯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研究进展(三十七)
1. COVID-19疫情快讯
■3月9日,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公众号“南山呼吸”发布消息称,由钟南山院士团队、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联合紧急研发的“咽拭子采样智能机器人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该机器人系统于2月28日在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正式开始受试者的检测。至今已开展首期20例受试者的临床试验,采集样本80份。细胞学检测结果显示机器人咽拭子采样可以达到较高的质量,一次成功率大于95%,能够利用低于医务人员平均操作力量实现有效的采样且采样力度均匀,受试者咽部均无红肿、出血等不良反应。该项研究聚焦于与人体组织直接接触的操作型机器人,可避免医务人员感染、提升生物样本采集的规范性、保证标本质量。新型智能化咽拭子采样机器人系统由蛇形机械臂、双目内窥镜、无线传输设备和人机交互终端构成。蛇形机械臂具备灵巧精确的作业能力,并且具备与咽部组织接触力和感知能力,双目内窥镜提供高清的3D解剖场景,WIA-FA工业无线网络保障了控制指令的实时可靠传输,力反馈的人机交互终端提供操作沉浸感。机器人以远程人机协作的方式,可以轻柔、快速的完成咽部组织采样任务。
■3月9日,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者Roy M Anderson等人在The Lancet刊发评论文章,他们强调:隔离、扩大社交距离等措施对疫情控制至关重要。目前看,新冠肺炎已经是大规模爆发的流行病,在意大利、伊朗、韩国和日本等国有广泛传播,在许多国家还有小规模传播链条存在,流行病爆发给经济的冲击也无法避免。作者指出,中国的处理经验表明,实施自我隔离、社会隔离是遏制疫情扩散的有效手段。但目前还不确定,其他国家是否也有同样严格的控制措施。
文章提到,流行病爆发取决于一系列关键因素,但目前病死率、出现症状前何时染病、是否存在大量无症状病例、感染期时长等都是未知数。作者指出,学校停课是先前应对甲流爆发的有效处理措施,但目前来看,新冠病毒在儿童中感染率明显较低,类似手段可能无法完全阻止新冠病毒传播。如果避免人群聚集,可减少超级传播活动者感染他人的几率,但若病毒感染是由长时间接触导致的,那么减少人群聚集也只能阻断一小部分传输。
此外,目前还没有疫苗或有效抗病毒药物可以快速上市,从长远看,大范围隔离为疫苗研发和寻求有效治疗方法提供了更多时间。因此,其他国家可能需要采取与中国类似的、大规模的隔离措施。
Anderson等人对新冠病毒传输模型进行了定性模拟。图一红线为病例爆发趋势(由于主要流行病学参数不确定,峰的精确时间和宽度无法确定),绿线显示了采取社交隔离措施后,流行曲线将趋于平缓。蓝线则显示出,如果不再进行隔离干预,病毒有再次爆发的风险。
作者指出,如果病毒基本传染数R0按2.5计算,扩大社交隔离范围有望降低约60%的病毒传播潜力。如果能成功追踪到70%的密切接触者,早期传播可以得到有效控制。而且,不论是无症状病例还是有症状病例,有效隔离手段都可以防止病毒传播,从而使流行曲线趋于平缓、尽可能推迟疫情高峰。
目前意大利、韩国、日本和伊朗都在为缓解疫情做出部署。而英国的疫情走向刚刚从遏制转变为延迟,主要目的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峰值,使流行曲线更平缓。但以城镇甚至城市为单位进行隔离等措施,还未出现在相应计划中。如果几个月之后为了避免严重经济下滑而放松措施,那么在秋季很可能再创发病高峰[1]。
■3月6日,Science发表题为“Why airport screening won’t stop the spread of coronavirus”的新闻报道。报道称,根据现在的情况和114篇文献及2个模型研究表明:机场量体温等安检措施很少能发现感染者,因此并不能阻止新冠病毒的传播,对疫情的发展影响并不大。欧洲CDC研究人员得出结论:感染了COVID-19,并从中国受感染城市出发的旅客中,有75%的感染者都没检查出来。香港大学的流行病学家本・考林(Ben Cowling)表示:“最后你会发现,那些用来发现被感染的旅客的措施,阻止不了疫情的流行,只能延缓。”也有研究人员说,其实作用还是有的。在登机之前对旅客进行检测可以让那些已经患病的旅客担心被检测出来不敢来机场,从而阻止传播。
(参见: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0/03/why-airport-screening-wont-stop-spread-coronavirus?utm_campaign=news_weekly_2020-03-06&et_rid=17516827&et_cid=3235195)
2. COVID-19流行病学研究
■3月8日,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的科研人员在medRxiv预印版平台发表论文“Role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 the modulation of the doubling time of COVID-19 cases”,探讨了温度和湿度在影响COVID-19病例数量倍增时间中的作用。
文章指出,尽管已尽力开展一系列措施防止COVID-19流行,但其仍对全世界的公共卫生、死亡率和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与MERS-CoV和SARS-CoV的基因组不同,预期可能因气象条件导致传播情况也会不同。该文章的主要目标是调查某些气象变量在此次疫情扩大中的作用。在这项研究中,考虑了涉及已确诊病例总数和时间的指数模型。COVID-19的扩散率以确诊病例数的倍增时间为标准,被用作线性模型的因变量,该线性模型采用了四个独立的气象变量:温度、湿度、降水和风速。
该研究中仅考虑中国案例,在1月23日至3月1日(39天)之间收集了中国31个省的确诊病例和4个气象变量。每个省都在多个时间段采样,获得了多于一个的疾病进展率值。科研人员测试了12天和15天两个不同时间段,以及随机选择的3个和5个不同的时间起点。使用相同的时间段计算每个气象变量的中值,选择R平方大于0.75的模型计算进展速度和倍增时间,并将其用于拟合线性回归模型,使用α= 0.05评估模型。结果表明,倍增时间与温度成正相关,与湿度成反比,这表明随着北半球春季和夏季的到来,COVID-19的传播速度降低。预计增加20℃会使倍增时间延长1.8天。这些变量解释了疾病倍增时间变化的18%,其余的82%可能与遏制措施、一般卫生政策、人口密度、交通控制或文化方面有关[2]。
■3月7日,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蓝柯和陈宇团队在预印本网站medRxiv发布了一篇研究论文,发现ddPCR在减少新型冠状病毒的临床检测方面具有优势,可以减少假阴性,这可能是对现有标准RT-PCR的有力补充。该团队先进行了标本采集和RNA提取,利用和现行荧光定量PCR相同的引物和探针,结合其优化的微滴式数字PCR检测方法,通过对57例现行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判定为阴性的临床咽拭子核酸样品进行双盲检测后(其中包括最终确定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和非感染者),再利用检测结果对比实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数字PCR方法具有更低的检测下限,总体准确率达94.3%。该小样本研究初步揭示数字PCR技术在新型冠状病毒低载量临床样品检测中灵敏度和准确率更高[3]。
参考文献:
[1] Anderson RM, Heesterbeek H, Klinkenberg D, Hollingsworth TD. How will country-based mitigation measures influence the course of the COVID-19 epidemic? The Lancet.
[2] Oliveiros B, Caramelo L, Ferreira NC, Caramelo F. Role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 the modulation of the doubling time of COVID-19 cases. medRxiv 2020:2020.03.05.20031872.
[3] Suo T, Liu X, Guo M, et al. ddPCR: a more sensitive and accurate tool for SARS-CoV-2 detection in low viral load specimens. medRxiv 2020:2020.02.29.20029439.
综合整理 | 坪山生物医药研发转化中心、科研部
来源 | 澎湃新闻、科学网
编辑 | 鲍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