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attention

新闻关注




%{tishi_zhanwei}%

19

2020

-

02

科研快讯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研究进展(十九)


1. 2019-nCoV疫情快讯 

■2月17日15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医疗救治工作进展情况。科技部生物中心副主任孙燕荣在会上表示,“北京市和广东、湖南几省十余家医院联合开展关于磷酸氯喹对于新冠肺炎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在临床上,我们非常确定地看到了疗效,无论从重症化率、退热现象还是肺部的影像好转时间、病毒核酸的转阴时间和转阴率,以及缩短病程等一系列指标,进行系统的综合研判,用药组优于对照组。”而且,疗效专家组经过认真细致的研讨,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认为磷酸氯喹“是一个上市多年的老药,用于广泛人群治疗的安全性是可控的。基于前期临床机构所开展的临床研究,可以明确磷酸氯喹治疗新冠肺炎具有疗效。”基于当前临床救治的迫切需求,专家一致推荐,“应当尽快将磷酸氯喹纳入到新一版的诊疗指南,扩大临床适用范围。”

在中医药方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李昱介绍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临床“急用、实用、效用”为导向,于1月27日启动了“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有效方剂临床筛选研究”工作。在取得214例临床有效数据的情况下,2月6日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文向全国推荐使用清肺排毒汤。
另外,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表示,现阶段武汉的情况也有很大改变。特别是近期通过早诊早治,通过对轻症病人收治后的连续观察,可以看到重症占比从初期的38%已经下降到目前的18%。所以应该说“四早、四集中”是提高治愈率和收治率,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非常有效的措施。

■2020 年 2 月 12~14 日,世卫组织与全球传染病防治研究合作组织合办新型冠状病毒全球研究与创新论坛。该论坛确定了关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9个优先研究领域:

 首先,为更好地理解新冠病毒的自然史、传播模式和诊断方法,研究人员将专注于病理模型开发,包括感染、疾病和传播的动物模型,并开发用于监测和研究病毒表型改变和潜在适应性的工具,并支持通过应用诊断工具及相关产品来改善临床过程。
其次,研究人员将进一步识别动物宿主,找到它(或它们)持续将病毒传播到人类的证据,并了解由此带来的社会经济和行为风险因素。
第三,流行病学研究将侧重于了解病毒传播过程、确定疾病严重性、了解人群易感性以及确定哪些公共卫生措施可有效控制疫情。
第四,临床特征和管理将试图定义疾病的自然史,开发一个核心临床结果的集合以最大化利用一系列试验产生的数据,并确定辅助性和支持性干预措施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第五,通过优化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并尽量减少环境因素在病毒传播中的作用,来加强疫情防控,尤其加强对医卫人员的保护。
第六,候选疗法的研发将集中于开发动物模型和标准化挑战性研究,开展预防性临床研究并优先考虑用于医卫人员。
第七,候选疫苗的研发将集中于对用于3期试验和优先测试的候选疫苗开展临床试验设计优化,并开发用于评估疫苗免疫反应和疫苗开发的检测方法。
第八,研究工作中的伦理考虑应包括阐明和转化与新冠肺炎突出问题相关的现有伦理原则和标准,并在所有9个研究领域中开展伦理评估。
第九,在应对疫情相关的社会科学层面,应找出通过社交媒体等散布不实信息和谣言并引发和传播恐惧、焦虑情绪和污名化言论的潜在驱动因素。

2. 2019-nCoV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2月14日,美国伍斯特理工大学的Dmitry Korkin研究组在生物学预印本平台bioRxiv上发表文章Structural genomics and interactomics of 2019 Wuhan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indicate evolutionary conserved functional regions of viral proteins, 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通过研究新型冠状病毒的结构基因组和互作组,揭示了病毒蛋白进化层面的功能保守区域。该研究对病毒蛋白的3D结构进行了全面的同源建模分析,通过模型对比的方法预测了蛋白互作复合体,构建了病毒大分子相互作用网络,为对抗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设计提供了蛋白结构参考[1]。
■2月14日,广州医科大学何健行团队在再国际顶级癌症期刊《柳叶刀·肿瘤》在线发表题为“Cancer patients in SARS-CoV-2 infection: a nationwide analysis in China”的述评,本述评首次分析了癌症患者发生严重COVID-19的风险。该研究发现患有癌症的患者可能比没有癌症的患者有更高的COVID-19风险。此外,该述评发现癌症患者COVID-19的预后较差,及时提醒医生,在迅速恶化的情况下,应该更加关注癌症患者。因此,研究人员针对此COVID-19危机中的癌症患者以及未来的严重传染病发作提出了三种主要策略。首先,在流行地区应考虑推迟辅助化疗或选择性手术;其次,应为癌症患者制定更严格的个人保护规定;第三,当癌症患者感染2019-nCoV时,应考虑加强监护或治疗,尤其是在老年患者或其他合并症患者中[2]。

3. 2019-nCoV 流行病学研究 

■2月1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响应机制流行病学组,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上,发布了迄今规模最大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截至2020年2月11日,共报告72314例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在报告的72314例病例中,确诊病例44672例,占比61.8%,疑似病例为16186例,占比22.4%;临床诊断病例10567例,占比14.6%。其中,大家较为关心的无症状感染者有889例,占比1.2%。在确诊病例中,77.8%的患者年龄在30~69岁之间,51.4%为男性,湖北省占74.7%,80.9%属于轻/中症。在确诊病例中,共有1023例死亡,粗病死率为2.3%,男性的粗病死率为2.8%,女性为1.7%。在≥80岁年龄组的粗病死率最高为14.8%。病死率密度为0.015/10人天,即平均每个患者观察10天的死亡风险为0.015。
按职业划分,退休人员的粗病死率最高为5.1%。湖北省的粗病死率(2.9%)则高出其他省份(0.4%)7.3倍。未报告合并症患者的粗病死率约为0.9%,有合并症患者的病死率则高得多,心血管疾病患者为10.5%,糖尿病为7.3%,慢性呼吸道疾病为6.3%,高血压病为6.0%,癌症为5.6%。重症病例占13.8%,危重病例占4.7%。危重病例的粗病死率为49%,病死率密度为0.325,即平均每个危重病例观察10天的死亡风险为0.325。

患者集中在30~79岁,该年龄组占确诊病例总数比例,武汉市为89.8%,湖北省(包括武汉)为88.6%,全国(包括湖北)为86.6%。60岁以上的老年组病例数占比,武汉为44.1%,湖北(包括武汉)为35.1%,全国(包括湖北)为31.2%。确诊病例男女比例,武汉为0.99:1,湖北为1.04:1,全国为1.06:1。

在确诊病例中,有0.2%的病例发病日期在2019年12月31日之前,病例均在湖北;有1.7%的病例发病日期在1月10日之前,分布在20个省份的113个县区,其中湖北占88.5%。有13.8%的病例发病日期在1月20日之前,分布在30个省份的627个县区,其中湖北占77.6%;有73.1%的病例发病日期在1月31日之前,分布在31个省份的1310个县区,其中湖北占74.7%。68.6%的病例报告,发病前14天内在武汉居住或去过武汉,或曾与武汉患者有过密切接触。在为新冠肺炎患者提供诊治服务的422家医疗机构中,共有3019名医务人员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1716名确诊病例),其中5人死亡。对1688名有症状的确诊病例进行分析,武汉有1080例,占全国医务人员发病总数64.0%,湖北除武汉外的其他地区394例(占23.3%),全国除湖北外的其他30个省(区/市)214例(12.7%)。重症比例在武汉为17.7%,湖北10.4%,全国除去湖北外为7.0%。按照不同时段,武汉医务人员重症比例从最高时38.9%逐渐下降到2月上旬的12.7%。

基于以上数据,研究人员认为,虽然新型冠状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但大多数患者为轻症表现,总体粗病死率低。在死亡病例中,大多数为60岁及以上患者,且患有基础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

这种暴发流行的时间趋势与先前调查结论一致,即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可能有野生动物交易,使得新型冠状病毒从一种仍然未知的野生动物传染到人类,继而实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截至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在任何一家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提供服务的医疗机构中发生了超级传播者事件。

另外,文章指出,虽然截至2月11日疫情形势趋于下降,但疫情尚未结束,尤其是复工后大量人员流动与接触,增加了新冠肺炎的传播风险,必须继续落实好社区和劳动场所等为单位首例病例的发现和处置,防止疫情反弹[3]。

参考文献:

[1] Cui H, Gao Z, Liu M, et al. Structural genomics and interactomics of 2019 Wuhan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indicate evolutionary conserved functional regions of viral proteins. bioRxiv 2020:2020.02.10.942136.
[2] Liang W, Guan W, Chen R, et al. Cancer patients in SARS-CoV-2 infection: a nationwide analysis in China. The Lancet Oncology.
[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响应机制流行病学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0, 41(2): 145-151.

 

 

供稿 | 坪山生物医药研发转化中心、科研部

编辑 | 鲍 啦